4月17日至18日,保定七中课程发展中心联合高三、高二年级骨干力量,组建由12位学科带头人、年级管理精英构成的学习团队,赴江苏省基础教育标杆校——锡山中学开展沉浸式研修。此次校际交流聚焦新高考背景下高三年级精细化管理与教学效能提升,通过课堂观摩、专题研讨、互动交流等形式,助力我校教师团队开拓育人视野,积淀备考智慧。
在春意盎然的锡中校园,教师们以谦逊姿态开启求索之旅。首先老师们深入高三一线课堂,沉浸式观摩语文、数学及英语精品课例。授课教师立足学情精准施教的教学智慧,学生专注投入的备考状态,以及师生间思维共振的课堂生态,令我校教师深受启发。课后即时开展的评课环节中,老师们展开深度对话,教育智慧在交流中持续迸发。
两校老师聚焦管理艺术与备考方略进行研讨,锡山中学高三级部主任以"锚定目标 精准施策 再攀新高"为题,系统阐释备考体系;优秀班主任代表通过"政和大道一号"案例,展现德育与智育的深度融合;语数外学科组长分别带来"靶向突破的学科增分策略"专题讲座。我校教师团队结合工作实际,就"临界生精准帮扶""学科组协同机制"等痛点问题与锡中同仁展开深入探讨,现场思维碰撞不断,教育共识持续凝聚。
此次跨省研修不仅是一次教育理念的交换更新,更是一场教学智慧的丰收盛宴。我校12名教师纷纷表示,将把锡中"精研、精教、精管"的备考经验与我校有机融合,转化为提升备考质效的具体行动。
郭旭泽:一、学习章东峰主任的优秀管理办法。经常与优秀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学习及心理情况;经常与老师座谈,了解老师们的需求;经常与备课组长座谈,了解教学进度,教学方案等。让学生参与讲题,并实行小组合作。成立听课小组,成员由年级领导、老师组成,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作用。每个班级需设立班级目标,个人目标,每周必须召开班会课。二、学习袁晗毅班主任管理经验的收获。必须落实常规管理,比如卫生管理、纪律常规管理。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自由讨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写诗的展示活动,我认为做得很好,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写作能力。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可以使学生加强合作意识。
刘丽洁:此次交流学习收获颇丰。高三文言文复习课注重实效,通过情境化教学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级部管理强调精细化与数据驱动,为备考提供科学支撑。班级建设聚焦拔尖人才培养,实施个性化辅导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的模式。新高考背景下,语数英学科备考策略突出核心素养培育,如语文强化思辨读写、数学注重建模能力、英语深化主题语境教学,为应对高考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文言文翻译,既需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又要跳出字面束缚,追求“信、达、雅”的境界。每一次翻译,都是对思维的挑战,对文化底蕴的叩问。或许正是这体验,文言文学习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独具魅力,是古今对话中探寻更多智慧与感动。
王红新:此次交流让我对高三数学备课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思考。 一、以生为本,精准把握学情。二、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效课堂。三、团队协作,凝聚集体智慧。要做到分工合作——合力最大化,分组研讨——个人能力最大化。四、关注心理,助力学生成长。
马艳坤:走进英语课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教师展现出了高超的教学智慧与独特的教学风格。在与锡山高级中学的英语教师交流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以及浓厚的教研氛围。他们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校也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课题研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让我明白,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英语教学的要求。
程琨: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班级管理不仅是纪律的约束,更是心灵的引导。通过学习学生心理分析、家校沟通技巧和班风建设方法,我更加明确了“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班主任,既要严格规范,又要关爱包容,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集体责任感。今后,我将把所学融入实践,努力打造团结向上、温暖有爱的班集体。
王锦泽:锡山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育人氛围构成独特软实力,润物无声地滋养学子成长。教师团队以朴素衣着彰显严谨治学之风,打造高效务实的智慧课堂;办公室与教室毗邻而设的匠心布局,使班主任全天候陪伴化作最温暖的激励;尤为可贵的是,在卓越高考成绩的光环下,学校仍坚守精细化管理,从课堂常规到行为习惯,以点滴积淀铸就教育品质的永恒丰碑。
贾秀连: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紧扣高考命题趋势,注重方法提炼与迁移运用;级部管理精细化,通过精准施策、科学管理提升备考效率。在班级建设——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采取导师制与个性化学习规划相结合的模式。针对新高考,语文学科强调文本深度解读,数学突出思维训练,英语强化读写整合,体现了素养导向的备考策略,为高三教学提供了宝贵参考。
李超群:课堂上,老师围绕数列与概率结合的问题展开教学,看似普通的内容,却蕴含着对新课标要求的深刻理解与践行。数学建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而非生硬地添加。老师紧扣高考热点,以数学建模的流程为主线,将整堂课串联起来。从理解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题目本质,获取原数据;接着设计变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完成从自然语言向数学语言的抽象过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随后,分析数学寻找关系,建立模型,再将问题转化为可求解的数学形式,求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反思、优化和改进。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在这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转化与化归思想贯穿始终,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堂课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对所建立模型的优化与反思。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和学生在得出模型的初步结果后,便觉得大功告成。然而,这堂课的老师却不满足于此,他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深入思考:模型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局限性?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这种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对思维的不断拓展,正是“为学日益”的生动体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丰富经验、提升能力,每一天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知识储备日益丰富。而“为道日损”则体现在教学方式和理念上。老师摒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教学形式,去掉了繁琐的表演性环节,以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过多的装饰和干扰,学生能够专注于知识本身,专注于思维的训练。这种“损”,不是减少知识的传授,而是减少那些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的不必要因素,让教学回归到最本质的状态。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知识的脉络,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教师也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教学节奏,实现教学目标。
王海英:此次赴锡山中学交流学习,虽然只有短短三天时间,但收获满满,深感震撼与启发。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老师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创新的课程设计令人赞叹,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出的自主探究能力尤为突出。老师利用AI优化课堂,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值得借鉴。
范鹏飞:通过此次交流学习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首先,情绪稳定,班级才能安稳。以往我总是焦虑于成绩的起伏,如今我意识到,班主任的平稳情绪就是班级的定海神针。无论压力多大,走进教室前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表情,尽量不将焦虑传递给学生。其次,协调并非和稀泥,而是要巧妙处理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每位老师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再次,卫生和纪律是班级管理的基本盘。无论高二还是高三,再忙也要坚持每天晨检,检查桌椅摆放和卫生情况。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能让学生在潜意识里保持一种“秩序感”,自习课的效率也因此明显提升。此外,对于学生来说,“被看见”比排名更重要。最后,家长群不是用来播报成绩的,而是分享学生日常的窗口。教育是静待花开的守望,班主任的稳定与深耕,不仅能在高考时托举学生,更能在他们心中种下向上的力量。耕耘当下,终会见到万木成林的盛景。
保定七中也将持续搭建优质学习平台,以教师专业成长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